新闻中心

我读︱中国菜的变与不变

原标题 :我读︱中国菜的读︱变与不变

所谓“民以食为天”,饮食在中国文化里的中国重要性大约是人所共知的。“说中餐是变不变世界上最伟大的菜肴也许极富争议”,“但要说没几个文化像中华文化这样重视饮食 ,读︱就几乎无人反对了” 。中国这就是变不变著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(1931-2001)在《中国文化中的饮食》的《导论》里所下的论断。

《中国文化中的读︱饮食》

作为《中国文化中的饮食》的主编,张光直撰写了全书的中国导论与第一章 。全书以年代为纲,变不变从古代(先秦)至今(近现代中国)分为八个章节,读︱其作者可谓名家云集 。中国除了张光直 、变不变余英时这样的读︱华裔学者之外,还包括薛爱华(Edward Hetzel Schafer)、中国牟复礼(Frederick W. Mote)与史景迁(Jonathan Dermot Spence)这样的变不变西方知名汉学家。《中国文化中的饮食》可以看作是一部“中西合璧”的作品了。

至于本书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,或许是其中丰厚的细节。这些资料有些来自考古发现,譬如 ,1972年发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里,有着丰厚的食物遗迹 ,包括稻、小麦 、大麦、黍 、粟、大豆、赤豆等谷物和豆类,以及甜瓜、枣  、梨 、梅 、杨梅等水果,以及华南兔 、家犬 、猪、梅花鹿、黄牛和绵羊 ,鲤 、鲫 、刺鳊、银鲴 、鳡鱼和鳜鱼等动物 。按照汉代“事死如事生”的观念,这些食物是供墓主人 ,也就是辛追在来世享用的 。不仅如此,考古人员还在她的食道、肠胃里发现了100多颗黄棕色的甜瓜籽,“这清楚地表明  ,她随丈夫赴黄泉不久前吃了甜瓜” 。

书中更多的资料则是出自历代史籍 。同样在讲述汉代饮食时 ,作者引用了《后汉书·冯岑贾列传》里的记载 ,提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早年行军时,疲惫不堪,又饥又渴 。这时 ,冯异端来一钵豆粥给刘秀 。第二天一早 ,刘秀对诸将说 :“昨得公孙(冯异字)豆粥 ,饥寒俱解 。”后来,冯异又弄来一点儿麦饭给刘秀等人充饥 。多年后,刘秀写信对冯异说 :仓卒无蒌亭豆粥,滹沱河麦饭,这番深情厚谊很久没有报答你了。

值得一提的是 ,反映世相的明清小说也尤其引人注意  。一如书中所言  ,“我们要是想找明代私人生活里的仪式性宴会的证据,必须求诸明代小说以及稗官野史”。书中提到了西门庆在玉皇庙里还愿后请道士们吃的一顿斋饭。素斋称得上是中华饮食中的一朵奇葩。放眼全球,似乎也仅仅有中国菜会故意摒弃肉食 ,与此同时“尼姑吃的‘肉’经由高超的技巧制成 ,外形像肉 ,也和肉一致让人产生联想,唯独本身不是动物的肉” 。书中的这番传神的描述也让人想起了民国初年成书的《清稗类钞》,此书中有一处记载,乾隆皇帝到苏州寒山寺时直截了当地说,“吾等夙喜素餐 ,第供素馔足矣” 。同一本书又形容素斋的口感“味之清而腆,娓娓告人  ,赞不绝口。”照此看来 ,乾隆爷大概也不是在假客气。有趣的是 ,《中国文化中的饮食》在开列了乾隆十九年(1754)的一份御膳菜单后也指出 ,虽然“清代的许多皇帝都有奢华之名”,但“(这份)菜单虽然听起来很美味 ,但是远远称不上奢华” 。的确  ,乾隆帝在这顿饭里吃到的 ,不过鸡肉鸭肉猪肉这样的主菜而已 。

展开全文

在这些详尽的细节里 ,作者探讨了食物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 、中国烹饪的历史以及中国生产、准备和供应食物的方法 ,从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中国饮食传统进行了全面分析。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,什么是中国饮食的传统。从书中的论述中,可以看到“变”与“不变”在中国饮食传统中的并行不悖。

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经典著作《全球通史》里曾经提到,“一个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汉代的中国人,若在公元8世纪初复活他必定会感到非常舒坦  、自在”。这段话的本意是用来说明中华文明举世无双的连续性 。但也有一点儿西方观点认为  ,中国历史不过是在王朝兴替中循环往复而已 。仅仅不过,《中国文化中的饮食》的论述就足以证明,至少在饮食方面 ,历史上的中国菜一直处在变化的过程之中。若是顺着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往下说的话,那就是一个在唐代复活的汉人必定会惊讶地发现,自己吃到了许多前世闻所未闻的菜肴。

譬如  ,“食肉饮酪”历来被认为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,直到汉代,中原人还鲜有饮酪者 。要不然,西汉时期被迫出嫁西域大国乌孙的“和亲公主”刘细君(汉武帝的侄孙女)也不会在《悲愁歌》里将“以肉为食兮酪为浆”看成迥异中原的异乡风俗了。然而 ,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后  ,“到了唐代 ,奶制品成了上层阶级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”。“在唐代,北方人普遍认为山羊奶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饮料 ,尤其对肾脏有利”,“南方也是如此  ,动物奶被用于制备许多受欢迎的食物” 。甚至大诗人白居易在《春寒》里也提到了自己对乳制品的喜好 :“今朝春气寒,自问何所欲 。苏暖薤白酒 ,乳和地黄粥 。岂惟厌馋口,亦可调病腹  。”

大而言之 ,这样的变化几乎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时期 。《导论》里 ,张光直指出,“自古以来,人们乐于接受外来食物 。史前时期,小麦、绵羊、山羊可能从西亚引入;汉唐期间 ,多种水果和蔬菜从中亚而来;花生和红薯在明代由沿海的商人引入” 。人们很容易发现 ,“这些都变成了中国饮食不可或缺的原料”。甚至“中国菜”的烹饪方式也在不经意中演变。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,“一点儿现在很常可见的烹饪技术,例如‘炒’ ,在唐代并不常可见” 。同时 ,另一点儿古老的烹饪方式 ,譬如“脍”(生鱼片)却因而食品安全方面的缘故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淡出主流餐桌 ,以至于如今的“刺身”居然成了当代日本料理的代表性食物 。这当然不能表明这种饮食技法已经臻于完美 。仅仅能说明日本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文化模仿者的角色。因而从唐代学去的饮食技法至今尚能保持原貌,仅仅能成为文化“化石” 。这实际上也可以看作自我创新能力丧失殆尽的体现 。

这是“变”的一面 ,与之对应的是,中国饮食在长达几千年时间里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特点。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一点就是“饭”“菜”的区别——“与世界上其他主要饮食传统有很大差异”。直到今天仍然如此。书中引用《礼记·王制》指出 ,这种分野有着文化上的缘故 。“不火食者”与“不粒食者”都曾被周代中原人看作“蛮夷”的特征 。换言之,“从定义上讲 ,一个中国人既吃谷物 ,又要把肉煮熟了再吃”。“要想制备平衡的一餐 ,饭和菜都必须适量,原料也是分别按照饭和菜两条路径准备的”。当然,“饭”(谷物和其他淀粉类食物)要优先于“菜”(蔬菜和肉做的菜肴) 。一点儿汉语方言(如宁波话)里用“下饭”指代“菜” ,就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“菜”的从属地位。即便从表面上主食与肉菜结合在一起的馄饨 、饺子之类的面食,“实际上它们是被放在一起而非混合在一起 ,而且各部分都保持其应有的比例和各自的特点”  。用通俗的话讲,(饺子或馄饨的)“皮”就是“饭”,“馅”就是“菜”。由于这一特点的存在 ,食材的选择反而成了一个不太重要的问题 ,就像书中形容的那样,“即便用的全是美国当地的原资料并用美国的厨具烹饪,这也是一餐中国饭” 。

总的来看,《中国文化中的饮食》从饮食的角度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 。对于一切对中国文化或美食感兴趣的人来说,都值得一读。但此书的英文原版出版于1977年 ,距今已有四十多年 。因此也不免有些缺憾之处。

最明显的问题 ,就是时代所限导致选取资料的陈旧 。书中讲述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时提到 ,“公元前4000年 ,好几个种水稻的先进文明  ,形成于淮河到珠江流域的两岸 ,考古上称之为‘龙山文化’”。的确 ,囿于“黄河流域中心论”的成可见 ,良渚文化曾归于“龙山文化” ,但在科学工具的帮助下,考古学家最终确认“良渚文化”是直接继承太湖流域的马家浜-崧泽文化与浙东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晚期文化发展而成的本土文化 ,与华北的“龙山文化”并无继承关系。另外 ,书中在谈到现代中国农村时描述 ,“中国的乡村几乎没有实体商店  ,也没有一切餐馆” ,甚至还提到食物配给的情况,“配给的食物项为大米 、小麦粉 、肉类(主要是猪肉)”。显而易可见,这些描述都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情况,与如今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,足以令年轻的中国读者感到闻所未闻了  。

另一种情况,则是对资料的理解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。为了佐证中国文化对饮食的重视,书中提到,“就拿当代美国人和当代中国人来说,据说中国人的食物开销占收入的比例高于美国人,而从这个意义上说 ,前者比后者更专注于饮食”  。但经济学上早有定论,随着家庭收入增加,家庭收入中(或总支出中)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会下降 ,“恩格尔系数”的高低是无法证明对饮食的重视程度的。书中还写道 ,“元明时期历史记载的全国大饥荒却少之又少”。这与明末“小冰期”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似乎有所出入,因而有人评价“明末20余年全国饥荒发生频次及其严重程度有可能是过去2000年最突出的时段”。书中明代部分的作者是专攻明史的牟复礼 ,他似乎有些过于美化那个时代了。除此之外,书中提到当代中国菜肴的地域差别时,过度聚焦于东南沿海的粤菜与闽菜 ,仅仅是很勉强地将所谓“下江菜”(淮扬菜)列入“南方菜”的范畴 。这自然是由于早期海外移民多出于广东、福建,西方世界对其更加熟悉的缘故。当然这也仅仅是个无伤大雅的问题。

在书中 ,作者还提到 ,南洋(马六甲、新加坡)的华南移民 ,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出现了饮食文化方面“极度有害的西化”现象。“碳酸饮料、糖果 、饼干、工厂批量生产的糕点以及逐步变成了它们的主要饮食”。四十多年后看这段文字,不免感觉有些“杞人忧天” 。去过新加坡的游客,很容易注意到当地饮食还是中国味十足——新加坡旅游局官网就将该国“国菜”的美誉授予一道华人菜肴“海南鸡饭” 。这恰恰印证了《中国文化中的饮食》的又一论断 ,“中餐不可能消失”,“华人对中国饮食传统保持着非常强烈的自豪感 ,而且保留着和这些传统相关的知识,不可能让它们失传”。这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。

上一篇:GitHub的榜一大佬晒出存款后,我们却想给他捐钱 下一篇:德国汽车音响改装车载四车门6.5寸套装喇叭6.5寸同轴高中低音一体

Copyright © 2023 大佬给几个能看的网站贴吧-搜狗指然 版权所有   网站地图